【作者简介】杨芳(1962-),中南大学创新与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创新创业创造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二级教授(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等。

【摘要】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实施一系列措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展现全球科技前沿、行业发展趋势和国情的平台,通过对赛事的回顾,总结赛事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创业实践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并展望赛事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

文本引用:杨芳.构筑锻造创新创业人才的竞赛平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3):3-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1]

近年来,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是一堂展现全球科技前沿的创新课,一堂呈现全球行业发展趋势的展示课,一堂浸润创客风采的创业课,是一堂有温度的思政课,一堂有深度的国情课,是助力众多青年实现创新创业成才梦想的摇篮,是国际最大的双创交流大平台。大赛对我国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以赛促学,助力学生全面成才,

提高教育质量

自2015年首届大赛举办以来,八届大赛累计吸引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943万个团队、3983万名大学生参加。大赛主题从第一届“‘互联网+’成就梦想,创新创业开辟未来”,第二届“拥抱‘互联网+’时代,共筑创新创业梦想”,第三届“搏击‘互联网+’新时代,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第四届“立时代潮头敢闯会创,扎根中国大地书写人生华章”,第五届“追逐梦想拼搏奋进永向前,勇立潮头敢闯会创铸华章,至第六届起主题确定为“我敢闯,我会创”。既体现了互联网、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特色,又突显了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在创新创业中的主动性、参与性,指引学生敢闯会创。

(一)专业融合学科交叉,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是促进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大赛高标准高要求,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知识运用。学生对创新创业激情向往,对学科竞赛热衷参与,拓展了专业知识。二是促进学科专业交叉。大赛突显科技项目引领,促进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三是促进创新创业复合人才培养。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组成项目团队,进行合作研发、协同参赛。催生了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关注行业发展,具有广阔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力互补的团队建立。

(二)强化学以致用,助力理论结合实践

一是促进创新创业与科学研究融合。大赛项目多来自于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学生科研项目,是实验室、大创项目、科研课题优质项目。截至2021年10月,超过1000所高校的139万名大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约34万个国家级项目获得了总计超过58亿元的资助,为大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项目基础。[2]二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实践。大赛项目类型类别的设定,指引了学生立足时代发展需求,关注技术发展前沿,引导了学生主动深入实际,拓展视野,提升了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三是促进学生自我审视自我检验。通过大赛进行“大考”,促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创意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展示,促进了学生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的自我审视,促进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成长与发展。

(三)勇于担当素质提升,助力学生成才报国

一是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融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大赛开出了中国最大的思政课程,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激励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胸怀天下的志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引导数百万大学生走进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接受思想洗礼、加强实践锻炼,将激昂的青春梦、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3]二是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平台,突出了大赛育人本质。大赛设立了“1+n”活动,汇聚全球知名高校、企业和创业者,竞赛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覆盖了各学段学生,为学生提供了跨文化全方位交流学习的机会。三是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辅相成,拓展了个性化培养的路径。大赛的PPT的撰写、陈述、答辩、多媒体视频展示,与投资人的对接,与技术专家、孵化专家、教育专家的多维度互动,呈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创意、规范性的展示,助力学生与社会对接,引导学生能就业、会创新、敢创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

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大学第一位的任务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互联网+”大赛成为教师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促进教师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成为教育改革的奋进者,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做好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一)创新教育思想,注重实践面向未来

一是教育理念。大赛推动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质量观,深度结合“四新”建设,带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的变革。推进教师主动创新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适应新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二是教育内容。大赛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促进教师将学科前沿、科研成果和社会发展新需求融入教学内容,突出了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职业性和时代性。三是教学方法。大赛推动教师教学融入前沿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营造创新创业与学术科研融合的良好氛围,促进师生积极交流和思维碰撞。

(二)提升教学能力,促进教改长效化

一是促进教学相长。大赛以项目驱动教学,创新创业导师以项目化教学任务来开展更专业化、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学生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比赛训练,帮助学生在比赛中不断掌握知识、丰富实践,教师在比赛中持续改善教学、提升能力。二是促进赛教互哺。一方面赛事“反馈”使得高校与教师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反哺赛事成绩。三是促进教学改革。通过大赛更加紧密了解学生,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特点特色,对教育教学深入研究。

(三)构筑创新型专业化师资队伍

一是大赛对创新创业导师的观念思维、业务能力、科研水平、教学能力、综合素质都有着更高质量和更长效的要求。二是在大赛推动下,校内外连接互通、校企紧密合作、行业专业交叉互融,形成了更为完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导师团队。业务精湛、专兼结合、针对指导,能说会做善导,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深层次挖掘、综合性提升的创新创业导师服务。三是双创导师综合能力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大赛为抓手,建立了3.5万余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

三、以赛促创,促进成果转化,形成

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新局面

大赛立足新发展阶段,凸显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地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融通产学研用协同合作

一是构建跨行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发展,检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深化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二是推动行业产业需求对接。大赛推动了高校科研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实现高校科研成果和产业需求之间信息资源交互共享,提升高校科研工作的质量。三是提升高校科创针对性,大赛产业命题赛道日渐成熟,引导高校科创重视向产业需求靠拢,朝产业化方向前进,形成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解决高新技术人才缺乏和高新产业技术瓶颈等问题。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完整链条,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率。

(二)畅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一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大赛搭建了市场、产业与高校教育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实现了高校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政府鼓励扶持、企业揭榜挂帅、高校科研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畅通渠道。二是加速推动项目成果落地。大赛有效推动了高校参赛项目的实战与落地。以大赛为纽带,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更多参赛项目转化落地、发展壮大,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三是推动形成多链连接。大赛同期举办的创新创业成果展、历届大赛优秀项目对接巡展、高端论坛、云上峰会、前沿思辨会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社会、高校、学生、企业等多方踊跃参与,既扩大了大赛影响力,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彰显大赛成效。

(三)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生态

一是贯穿职业就业创业通道。大赛考察项目从创意到研发、试制、生产、进入市场的创新一般过程,考察项目从创意向实践、基础研发向应用研发的跨越。让学生了解创业的理念和范式,解决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掌握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打通职业设计、就业规划与创业构想的通道。二是助推就业创业。通过大赛将优质创新创业项目挖掘出来,给予政策支持和专业指导,提供资源整合和信息对接,帮助项目得到相应的社会资源、相关政府部门扶持。同时大赛明确考察项目的社会价值维度,考量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及间接带动就业的能力和规模。有力地提升了大赛对于推动创业和就业的贡献度,前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直接创造就业岗位75万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516万个,对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民生福祉等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三是助推形成新就业形态。大赛中,学生利用新兴技术,个性化特色展示,共享经济、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项目,同题共答、真题真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新就业形态的形成。大赛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不仅可以让科研成果有效、合理转化,同时为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形成有效的支撑,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及乘数效应,提供了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和岗位,促进了高质量就业。

四、以赛促行,实干担当,主动服务

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4]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初心使命,更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担当。

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科技创新要依靠人,科教融合发展,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抓手。需要大学生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担当作为、奋发有为,开展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创新。

(一)促进学生以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一是实干担当服务社会。八届大赛以来,参赛学生彰显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用青春智慧和创新创业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这一堂融党史教育课、国情思政课、创新创业课、乡村振兴课、红色筑梦课为一体的,极具特色和标志意义的中国金课。 [5]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5年来,引导483万名大学生,98万个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农户255万余户、企业6.1万余家。[6] 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增长才干本领,追逐青春梦想。二是深入实际身体力行。大赛不断回应时代需要,有效促进高校智力资源,大学生深入社会实际,将创新创业成果在基层落地转化。

(二)面向市场搭建投融资对接桥梁

一是创新创业项目面向市场。大赛跨行业总体评价,评委中有各行业专家学者、企业高管、投资专家,一次性对参赛成果的技术优势、产品价值、市场风险、资金股权等核心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评析,拉近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大赛为创新成果转化获得了业内关注,未获奖团队也能收获企业关注和市场信息,不断优化创新科研成果。二是搭建投融资渠道。大赛促使高校打破“围墙”,与科技界、产业界、投资界密切合作,不断完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培育创新创业生力军。

(三)主动对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大赛让科技成果在竞赛的平台上引人瞩目,主动坚持面向重大需求,助力攻克技术难题,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对接地方精准服务。大赛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了解社会需求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科技领域创业,更多的龙头企业加入到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来,实现了项目与市场、项目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助推创新创业项目快速发展,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三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不断提出新要求,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以显著增强。大赛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持续提出新要求,通过深化新工科建设、新医科建设、新农科建设和新文科建设,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依托高校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大批大学科技园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式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经济创新力、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拓展了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五、展望未来,致力双创人才培养,

搭好双创教育大平台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大赛围绕“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总体目标,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经过八年的大赛实践,已经彰显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球平台,是增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关键纽带,未来将产生更大的育人价值和经济价值。大赛提升了高等教育新时代感召力,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提升了高等教育新时代塑造力,提升了高等教育新时代引领力,提升了高等教育新时代创造力。

面向新时代,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需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在新征程上完成新任务、新探索,通过不断再突破、再拓展、再出发,做出更大新贡献。面向未来,全社会都应重视和支持青年学子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助力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努力推动青年学子在创新创业中开拓人生、奉献社会。大赛坚守育人育才“本色”,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勇立潮头,让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品牌”早日成熟,助力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强国梦。在国际高等教育平台上为创新创业教育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