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底,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萨姆·沃辛顿、西格妮·韦弗等人主演的《阿凡达》在北美院线首次上映。凭借其超越时代、即便十多年后的今天也依然震撼的全新技术,本片在当时引发了一场观影热潮。该片仅用了 41 天,便一举打破曾由《泰坦尼克号》保持的全球影史票房纪录,并在此后保持了近 10 年之久,被认为是商业电影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国内第一部 IMAX 规格的 3D 电影,2010 年登陆我国院线的《阿凡达》也为许多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其中各种视觉效果与美术设定堪称经典,无论是潘多拉星球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是未来感十足的机械设定都非常考究。
▲即将上映的续集在场景上依然令人期待
不过在视听享受之外,本片的剧情一直就没少被人吐槽。毕竟它无论隐喻了什么现实主题,其故事套路都仍然只是个标准正邪大战的好莱坞动作片。最搞笑的是,当时不少人在看完后都表示,对故事不仅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更希望最后能让反派获胜。
其中原因跟什么阵营立场无关。毕竟剧情和角色没法太深入人心,观众好恶自然容易跟着「颜值」走。而比起正义一方的外星蓝精灵,坏蛋 BOSS 夸里奇上校驾驶的那台「AMP 装甲」看着确实要酷炫拉风太多了。所以也怪不了大家不支持主角,毕竟不论电影还是游戏,那些武装到牙齿的重型外骨骼机甲,历来都是战场上最靓的仔。
▲外骨骼机甲,暴怒老白男的颜值救赎
什么是外骨骼套装
首先我们来聊聊 AMP 所属的型号定位。在科幻作品里头,能看到许多用于抵御伤害、增强动力和提供包括火力在内各种功能的装甲技术。由于作品数量繁多、设定各不相同,这些东西的名称与概念的分类非常复杂,甚至在东西方流行文化圈子里,关于动力装甲和外骨骼的差异性,长期以来也没有非常清晰明确的判断标准。
根据作品设定等需求,外骨骼和装甲动力服可能会相互融合,而前者有时候也会跟机甲混搭。如果不考虑创作者故意将差异性淡化,那么大致可以将其粗略地分为:
●外骨骼:以提供动能、增强使用者的力量为目的,型号从 COD 的单兵装备,到战车大小的 AMP 装甲各不相同。
●动力装甲:与穿着者体型差异较小,以防护为主要功能,依赖于内藏或常规制式武器。比如钢铁侠或纳米生化服。
●机甲:通常有专门的驾驶舱操控系统,从双足人形到履带式应有尽有,本质上更接近于载具,体型也更加巨大。
▲3 种常规标准下的装甲分类
在《DOOM:永恒》里,就同时出现了以上三种款式。主角 DoomGuy 穿的就是典型的动力甲,暗夜哨兵则拥有几十米高的巨型机甲(不清楚是否有人在内部操控)。而在地球上被恶魔大军摧毁的废墟里,稍微找找就能发现一些双足机器人残骸。这些倒霉蛋就属于跟 AMP 装甲的定位比较接近了。
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日本的高达等机器人动画就进入了欧美市场。虽然也有为数不少的忠实粉丝,但由于审美与亚洲国家不同,因此驾驶超大型机甲始终不算他们的最爱 —— 从《环太平洋》的口碑差异就能看出来了。在欧美的科幻作品里,流行时间最长、最普及的还是以《辐射》或《光环》为代表的一系列动力甲。
最近几年,外骨骼技术衍生的各种装备在科幻作品里越发抢眼。也许是因为相对于别的「未来盔甲」而言,它确实有一定程度的现实可信性。尤其是《极乐空间》和《使命召唤:先进战争》这种近未来背景的作品,士兵们穿着的外骨骼装备在现实中其实已经能找到一些实验性的原型了。
▲据说美国上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研发外骨骼技术了
最常见的外骨骼装甲,通常由佩戴在四肢上的外部金属框架、以及安装在背部、为骨架提供动力的能量源系统组成。在现实世界里,这种技术就一直处于实验性概念阶段。在已经将其投入实际运用当中的科幻作品中,外骨骼套装不仅仅被运用于战斗,在工业、医疗到科研探索等领域同样大显身手。
它主要被用来搬运重物,取代狭小空间中的叉车,或是在军事行动中为士兵带来远超常人的力量与运动能力。相比较于动力装甲对使用者全方位高强度的保护,大多数这类外骨骼旨在增强动力,本身几乎没有提供额外的防护作用,主要还是依赖防弹衣等常规保护措施。
▲它让你力拔千斤,但并不帮你挡子弹
为了进一步增强它们的作用,一些作品中出现了与机甲设计混合的重型外骨骼。它们大小通常达到了车辆载具的级别,但控制方式在本质上依然如同人类肢体的延伸。它们配备了更强大的动力系统,更关键的是,由于体型上的优势,这类外骨骼装甲还可以挂载更多的武装、护甲、推进系统或计算机辅助功能,以适应更多环境下的工作需求。
除了《阿凡达》的 AMP 之外,另一个大家在电影里比较熟悉的外骨骼机甲,便是来自于《黑客帝国 3》里头的 AUP(Armored Personnel Unit)。它们在锡安保卫战中登场,虽然最后还是全军覆没,但作为人类防线核心表现依然非常抢眼。
AUP 两只手臂都配备 30 毫米自动加农炮,通过背部的弹药舱供弹。由于其特殊的框架结构,当 AUP 在作战中弹药耗尽时,需要有一位后勤人员顶着火力将弹药箱塞进机甲背部。这使得 AUP 的作战依托于团队合作,除了供弹员的操作效率之外,在补给时也需要步兵协同以提供掩护。
▲就连玩具都有配供弹手…
然而,这对于锡安军团来说也是不得已为之。因为这批 AUP 其实是第一次人机战争时由联合国军队投产的。在人类战败后,仅剩下少数幸存机体被带到了锡安。当时这些机甲无论是体型还是运作方式都有所不同,变成如今这副样貌,主要是大部分防御手段在机器人军队面前都毫无意义,因此幸存者们对其进行了精简化改装,减轻重量以用于强化火力和携弹量。
虽然 AUP 表现得有些极端,但这也体现出了外骨骼机甲的特质 —— 对功能性与火力的注重,远大于对穿戴者的保护性。这也许是因为,比起动力装甲和「高达」,并非所有的外骨骼机甲都是单纯用于作战;这其中最有代表性、大概也是电影中最早出现外骨骼机甲的案例,莫过于在《异形 2》出场的 P-5000 了。
与外星怪物肉搏的资本
在《异形 2》影片结尾,为了对付爬上飞船的异形皇后,雷普利操作着一台 P-5000 与其展开搏杀。最后成功将其抛出了机舱。这场战斗是《异形》系列里的名场面,后在 Konami 的街机同名游戏结尾,玩家同样可以体验到这段剧情。而在 Capcom 的《异形大战铁血战士》里也出现了这台机甲的身影,只不过在这里是作为敌方 BOSS 登场。
▲穿上它,让你有勇气对着怪物挑衅
虽说在游戏或电影里,P-5000 动力装载机最抢眼的时刻都是用来打架,但实际上它的主要功能是「体力」劳动。从港口搬运货物,或是为殖民陆战队的星舰装载弹药等场合,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它于世界观设定里的 2025 年初,由韦兰德公司设计并开发出原型机,之后由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负责商业版生产线。值得一提的是,这家生产商在现实中是实际存在的,也算是一种反向致敬。
P-5000 配置了拟人化的外骨骼动力框架,底盘由加固的钢铁框架组成,有两个用于手臂上部的承重点。氢燃料电池安装在框架的背面,为装载机提供高达 65 kW 的功率。常规型号最显眼和关键的部件是两只手臂液压钳,可用于稳固地抓取和搬运物体。它还能够将穿戴者的力量增加数千倍,轻易操纵高达 4000kg 的负载物。
▲不少游戏都还原了这个名场面
在《异形》的世界当中,P-5000 已经成为传统叉车和起重机的可靠替代品,灵活地应对复杂环境下的工作。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将其改装为轮式结构,变成更传统的工业叉车。而考虑到宇宙殖民的需求,韦兰 – 汤谷株式会社还研发出了它的军用版本 ——「Exo-Suit」,被提供给殖民陆战队或是其它军事组织。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台把液压钳替换成火炮等武装、高度强化了动力与一定防护的 P-5000。它是一种在外星球复杂环境下,重型装甲单位难以部署与维护的解决方案,旨在为步兵提供等同于战车的进攻和防御优势,以满足高难度的作战任务。
这套外骨骼装甲主要登场于《异形 VS 铁血战士》系列的游戏里。在 2003 年的 RTS 版游戏《灭绝》里我们可以生产通用版本,其双臂各装备了一门两门 M103 激流炮,能有效进行火力压制。而在 FPS 的《异形 VS铁血战士 2》当中,我们驾驶的是一台被称为「爱丽丝」的客制化版 Exo-Suit。
▲彻底武装到牙齿的陆战队士兵
「爱丽丝」的双臂分别配备了激光和火焰发射器,以及双联装旋转机枪和微型火箭四种武器。同时它还有额外的动力源,其机动性远高于标准信号,在消耗能量的前提下还能通过助推进行跳跃。游戏中玩家旋转扮演陆战队士兵的末盘阶段,会单独驾驶这台外骨骼深入异形巢穴,实现单骑击杀异形皇后的壮举。
在漫画和联动的玩具系列里,还出现过其它型号的战斗甲。不过,在《异形:狂热》里出现的「狂战士」更接近于动力装甲 —— 包裹全身,由内部的 AI 程序辅助操控,并且通过兴奋剂药物对穿戴者进行强化。而 ATAX 虽然更符合外骨骼机甲的标准,但它的功能性就如同全称 —— Alien Tactical Advantage Explorer 那样,居然可以渗透到异形群体里头,这个设定得实在是有些太夸张了。
▲毕竟只是个玩具,设定都比较随便
约翰·卡梅隆在最初拍摄《异形 2》时,P-5000 的原型设计还是四足机甲。由于它与《星球大战》里的 AT-AT 步行者太相似,因此在成片里,才被修改为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样貌。后来在拍摄《阿凡达》时,P-5000 直接为 AMP 装甲的构思产生了影响,成为其主要的灵感来源。
作为一部惊悚电影,《异形 2》的世界观厚实程度远超大多数纯正的科幻作品。其中的军事元素更是启发了许多电影、游戏的创作灵感。实际上,《星际争霸》里就可以看到许多这部电影的传承。其中人类势力的施工单位 —— T-280太空工程机(SCV),无论是外观还是其用途,就几乎完全复刻了 P-5000 的设计。
▲原画更明显
虽然相比较前辈来说,《阿凡达》的整体风格要显得更加温和,但卡梅隆依然延续了其优秀的军事科幻氛围。虽然不及《异形 2》那般凶悍嗜血,但片中为反派势力 —— 资源开发管理局(RDA)卖命的那些私兵,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复刻了殖民陆战队的形象特质。
《阿凡达》的主要舞台潘多拉星球景色优美,但对于人类而言却是致命的。除了各种极端危险的野生动物,潘多拉大气中的高浓度二氧化碳也能在几分钟内置人于死地;为了在这里进行科研考察与资源开采,人类就需要一些保护措施。
由 RDA 研发的 AMP 装甲全称为 Mitsubishi MK-6 Amplified Mobility Platform,是 21 世纪中叶地球上使用的第一批军用外骨骼的遥远后代。几十年来,它经历了无数战场考验;当人类开始朝着宇宙进发后,还得到了用于极端环境的密封型改造,被广泛运用于月球到火星等殖民地战争。
▲AMP 就是纯粹为了战争服务而诞生的
AMP 大幅增强了士兵的力量、机动性和生存能力;同时它与过往的型号比如 P-5000 相比,在功能性方面也更加灵活。因为 AMP 不再采用集成式的武装,而是模拟了人类的双臂,允许士兵因地制宜选择需要的工具。无论是搬运货物、操作一些大型设备,或是为其定制专门的武器装备,都表现出了优越的灵活性。当操作员受伤或死亡时,AMP 装甲的系统会自动进入撤退状态,以保护公司的重要资产。
虽然为了适应环境而采用了全封闭式的驾驶舱,但 AMP 的操作方式依然与外骨骼有着相似之处。驾驶员配备有阻力反馈系统,能够与装甲的手臂触感形成连接关系,当装甲的四肢配到物体时,操作员的手臂也会有所「感觉」到。按照设定所述,一些经验丰富的士兵甚至可以凭借这套系统,在完全黑暗的环境行动。
普通人光是想要操纵高达 4 米的 AMP 直立行走,就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训练。然而,通过内藏的陀螺仪和稳定芯片,AMP 机甲自身就能在系统帮助下保持平衡。但士兵之间的能力差异依然十分关键,在影片当中,作为最后的大 BOSS,夸里奇上校驾驭的客制机「超越荣耀」就一度把主角打得满地找牙。
▲AMP 需要长期的严格训练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AMP 可以装备 FD-11 火焰喷射器,或是超过三英尺长的「匕首」。在手机平台上的《阿凡达:潘多拉崛起》游戏里,还有一些 AMP 手持巨型电锯,开垦森林或是直接用于战斗。2009 年的同名动作冒险游戏当中,则会发现 AMP 还能处理布雷的工作。
当然,这台外骨骼最常用的标准武装,还是 30 毫米口径的 GAU-90 自动加农炮。它能够以每分钟 250 发的速度发射高爆弹、穿甲弹或燃烧弹药,其强大的后坐力,连 AMP 装甲都需要双手操作保持稳定。它在常规战场上主要用于反装甲目标,但面对潘多拉上表皮足以防弹的外星野兽,这把武器也发挥出了有效作用。
一些比较莽的士兵,甚至在这把加农炮下面加装了大型悬挂式刺刀,直接靠着 AMP 的蛮力与外星生物展开近距离搏杀。夸里奇上校在最后决战时,使用的也是客制化 GAU-90 —— 上面还画着一头喷火龙,以对应他的绰号「Papa Dragon」。
▲打人太狠,打车太轻。打蓝精灵刚刚好
在过去几款电影授权游戏里头,AMP 也有过出场机会。可惜这些作品大部分质量堪忧,现在想玩也比较麻烦。原本育碧授权开发的《阿凡达:潘多拉前线》,计划蹭个电影续集上映的热度在年末发售。但没想到没能如期完工,只能宣布延期到明年。否则我们高低能在游戏里揍一顿次世代建模的AMP,说不定还有机会亲自驾驶一下。
结语
就算忽略现实中的可行性,即便是已经大规模普及的科幻作品,外骨骼装甲的缺陷也十分明显。无论是《使命召唤:先进战争》还是《明日边缘》,里面这些让士兵们飞檐走壁的外骨骼,依然提供不了有效的防护。而且即便攻击没有命中穿戴者,在其钢铁骨架或操控系统被破坏后,也会令其作战效率大打折扣。
加上如前文所述那样,即便是重型机甲型号的外骨骼系统,也因为各种因素而弱化了其防护性能。但也因为这些限制,使得它们即便在虚构的作品里,也似乎被赋予了一些真实性。人们可能不相信钢铁侠那样完美的护甲,但对于电线被打断就歇菜的 P-5000 却有一种认同感。
▲外骨骼的不安全感反而让它更有「亲和力」
所以即便虽然不如另外两种常见科幻「盔甲」那么强大,但这种更接地气的特质,让它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了电影和游戏中的主流元素。
作为军事科幻电影的著名导演之一,卡梅隆在 80 年代的《异形》,以及十多年前的《阿凡达》里有着许多经典设计。无论是 P-5000 还是 AMP 都在日后被视为电影特效的经典,影响了许多同行。而《阿凡达 2:水之道》除了越发炫丽的外星自然环境外,各种军事武装也依然十分考究,那些在预告片里出现的新型外骨骼装甲,想必也会成为本片的一大看点。
给力项目:58创业网贵宾会员
可免费下载
友情提醒:58创业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开通了,定期分享你意想不到的网络思维
,干货教程!
据说扫下这个二维码的,一个月都可以赚几万块!试试就知道哦。